兵工记忆:他们经历血与火的考验
手榴弹三厂成立的见证者、亲历者费立宝是中国兵器732厂工具分厂原书记,今年已87岁高龄。记者见到费老时,他正坐在老式椅上拿着扇子在树下乘凉,阳光穿透树叶,光影斑驳地照在费老脸上,仿佛在抚慰岁月留下的痕迹。这位在革命战争年代,冒着枪林弹雨,经受严寒酷暑的老人,为中国的兵工事业默默奉献了一辈子。
和父亲同一天加入八路军,年龄虽小干活却不马虎
提起位于山东淄博博山的山工集团的历史,费立宝再熟悉不过。他说,当年的技术人员都是从老百姓中物色的。费立宝的父亲之前是做鞭炮的,1944年经人介绍,加入手榴弹三厂开始手榴弹的火药制造工作。一个月后,父亲带着年仅12岁的费立宝加入了滨海解放区,成为滨海解放区手榴弹三厂制药排的“小队员”,也成为和父亲同一天参加革命的战士。
“手榴弹三厂是白手起家,没有设备,没有厂房,只能用老百姓压粮食的碾子压黑药。”费立宝说,“虽然兵工没在抗战一线,但制造炸药也很危险,一不留神就容易发生爆炸。我当时只有12岁,负责看碾子,排长和父亲担心我年龄小贪玩,意识不到火药爆炸的危险性。”说到这费立宝笑了,“虽然我小,但也怕死。我向排长和父亲保证:不贪玩,按照要求勤洒水,保证不出事”。“言必信,行必果。”40斤黑药,碾压8个小时才能达到做手榴弹炸药的标准,凭着一股认真负责的劲儿,费立宝每次都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
环境异常艰苦,一天可能换三个地方
“吃饭就是地瓜干和玉米饼、高粱煎饼,基本见不到面粉。”提起战争时期的兵工岁月,费立宝面色凝重,“日军三天两头来村里扫荡,我们得到消息就赶紧收拾生产工具到山里去,有时一晚上要转移三个村。”费立宝顿了一下继续说到,“为了在敌人扫荡时尽快撤离,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怕打扰老百姓和防止目标暴露,我们就睡在百姓家门的沙檐底下,大爷大娘(老百姓)早上起来看到八路军这种情况都心疼地流泪。”说到这,费立宝拿出手帕擦了擦眼泪,“我们跟他们说‘大爷大娘,没事儿,我们经得住,放心吧’”。
身处后方,仍坚持对敌斗争
费立宝回忆,当时情况很艰苦,物资比较匮乏,“冬天换不上棉衣,夏天换不上单衣。有一年下着小雪,战士们穿着单衣在一起开会,首长很心疼战士,但也没办法,只能让战士们回营部裹上自己的棉被,坚持开会。”费立宝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坚持对敌斗争,生产武器支援前线。”
以费立宝为代表的兵工战士,虽身处后方,却同样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敌军扫荡时的频繁转移,吃不好穿不暖的艰苦生活,战争形势紧张时的军备赶制……正是一批批兵工人员的日夜付出,才让前线将士免去武器供应的后顾之忧。
记者了解到,山东兵工总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东地区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第一个兵工厂。自1938年山东地区第一个“一肩挑”随军修械所诞生以来,英勇顽强、自强不息的人民兵工,以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为抗战、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新中国兵工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是默默无名的英雄,他们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人民兵工,他们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甘心奉献一生。(记者 冀姣)
用户登录